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7:00:48   浏览:80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的通知

水利电力部


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的通知

1987年9月12日,水利电力部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计委、财政部、水电部(87)水电水文字第2号文件“关于加强水文工作意见的函”的精神,改变水文测站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的面貌,加强水文测站基本测验设施和仪器配置的建设和管理,保证水文测验的安全操作,及时准确的为防汛抗旱做好测报工作。同时为各项国民经济建设积累长期的水量水质等基本水文资料,我部水文局通过调查研究,征求部分流域、省水文部门和水文仪器厂的意见,拟定了《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做为水文测站测验设备和仪器的配置标准,以期使我国水文测站设备逐步实现标准化,改变以往测验设备简陋,仪器陈旧,长期得不到更新的落后局面。现将该“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组织力量于近期内对所属水文测站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鉴定、汇总、提出改善的意见和措施。所需经费,地方所属测站可按(87)水电水文字第2号文的精神分别报所在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解决。流域机构所属水文站,由流域委、办汇总后告部水文局研办。检查情况和汇总表以及对暂行规定的修改补充意见,请于十月底寄我部水文局。改善措施意见和落实情况,年底抄报我部。对暂行规定中不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可根据暂行规定的原则由地方制定补充规定。

附:水文测站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 1987年8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概 述
第1.1.1条 水文测站是国家水文站网的基本生产单位,担负着常年观测、收集水文水资源数据和传递水文情报预报的任务,为一切与水资源有关联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必须的基本资料,亦是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开发、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耳目和尖兵。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基础。为了保障水文测验的安全操作,按照水文测验规范的技术规定,及时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水文测站必须根据测验项目和具体任务,配置必要的测验仪器和测验设备,以保证水文测验的实施。本规定根据不同类型的测站及其重要性,对主要的基本水文观测项目所应配备的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和设备所必须的经常性的维修和养护及其合理使用年限和更新报废准则做原则性的规定。
第1.1.2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及其测验项目,暂不包括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项目。专用水文站、水文实验站或其它水文测站可参考应用。本规定不包括水文测站的报汛设备,有关这方面的设备由水文测站主管部门和防汛部门规定。
第1.1.3条 本规定所指的水文测验仪器包括直接测量水文要素在某一时间呈现的量值的各项仪表或需要取样分析的采样器等,如雨量器、蒸发器、水位计、流速仪、回声测深仪、泥沙采样器、泥沙颗粒分析仪以及各种定位仪器等。测验设备系指为使水文仪器进行测量所提供的场所、安装和输送设施,如观测场地、观测标志、自记观测井、测船、缆道、浮标投掷器等。
水文测站所有仪器和设备都应处于运转正常和完好状态。
第1.1.4条 本规定的修订、变更和解释由水电部水文局负责。各流域机构和各地水文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和细则。
第二节 仪器设备的配置原则
第1.2.1条 根据水文测站所在河流的位置,控制作用和所担的报汛任务等重要性以及水文测验自然条件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站应有不同的配备标准。一般说来,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控制站,重要报汛站,在水位、流量、泥沙等观测项目方面的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要高一些,以提高这一类站的测洪能力,与一般控制面积较小的小河站和区域代表站有所区别。具体划类由主管部门结合所辖测站实际自行确定。除流域机构外,一般省级掌握的测站分划为第一类重要站的数量可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第1.2.2条 对于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控制站,应按照历史上出现过的最高洪水进行设施的配置,保证在该洪水条件下仍能安全测验,对于一般的区域代表站或中小河站,在目前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测验设施仍应能测到二十年一遇或以上的一般性洪水的各项水文要素。对于特大洪水,利用常规测验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有应急的简单测验方法,测到必要的水文资料。
无论哪一类站设备的配置都应考虑到在特大洪水条件下主要设备的安全,保证不被破坏。
对于每一个水文测站,应具有何种水平的测洪能力和与之而相适应的设备能力,由水文测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流域主管部门具体规定。
第1.2.3条 本规定主要是针对驻测形式的站。开展巡测的水文测站,对于非连续记录的观测项目,凡可由巡测人员携带的仪器和测具或巡测车已配备了测验设备的,测站可以减少或不配备这方面的仪器或设备。
第1.2.4条 本规定暂不包括水文测验中所需的交通工具,易损消耗用品(如机器用油、电池等)以及职工的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配备。
第三节 测验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
第1.3.1条 水文测站使用的正式观测的仪器设备都应是按照国家规定由水文仪器质量检验中心检测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或水文测验规范规定的设施,并保证符合规范所规定的精度等要求。每项测验仪器必须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正确地操作,并进行经常的维修养护,和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限,进行检测。重要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应由测站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考核,合格后方可准许单独操作。水文测验设备的养护按第二章有关各节进行。
第1.3.2条 若用一种仪器设备或方法不能完成某一水文要素的全部变幅观测时,或出于设备经济因素的考虑,水文测站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和几套设备进行测验(如,雨量观测可以既有人工观测也可同时配备自记雨量计观测;水位观测也可以在低水时期或冰期采用人工观测,在中高水时采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流量观测也可以在中高水时用船测,在水洪水时用浮标测等等)。但不论采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所测得的资料应是互相衔接、连续的,不应有间断和突变现象。
第1.3.3条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度,每一项水文测验仪器从到站开始使用起就应建立仪器档案,记录包括启用日期,使用次数或连续运转时数(或日数),损坏原因,修复情况,重新校定情况,报废原因、日期、经办人或批准人签字等。
测验设备的档案,应从设备验收开始(有的还应包括设计资料),即建立设备档案,包括基本特性参数,有的还应有竣工草图,基本尺寸等,投入使用后应记录运转情况,磨损情况,维修和局部更换情况等。
仪器设备档案的格式和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暂不统一规定,由测站主管部门制订。

第二章 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维护
第一节 配置要求和内容
第2.1.1条 水文测站配置的仪器设备应既能确保规定的测洪能力和水文测验规范正常的测验要求,又要避免积压和浪费,一般要求以目前的测验技术水平作为配置的依据。
第2.1.2条 为使配置切合实际,要求控制站(大江大河干流站,支流重要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二类测站标准规定不同的内容,同时根据目前测流取沙设备的实际情况分为测船(包括过河索吊船)站和缆道(包括吊箱)站,区别情况进行配备。
第2.1.3条 各类测站的配置内容按测流、取沙、水位、降水、蒸发、泥沙颗粒分析等测验项目分别列出。各站应根据具体的测验任务分别配置。有比降观测的站比照水位观测项目进行配备。动船法、超声波法、量水建筑物和比降面积法等测流方法所需设备根据有关规定配备。
第2.1.4条 仪器设备的配置定额(见后)均为一般水文测站实际需要的基本数量。对于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仪器设备可适当增加备份:
1.河流漂浮物多,测流断面河床复杂,测验中仪器设备(如铅鱼、流速仪、采样器等)随时有可能被损坏的。
2.在高速高沙水流条件下,仪器磨损比较严重,使用次数受到限制或者经一次洪水测验后须封存检验的。
3.滩地宽广,洪水期断面出现多股水流需要同步施测的。
4.防汛重要站或其他重要站,边区交通不便的站。
5.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增加的。
第2.1.5条 新仪器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及其相应的配置要求由水电部水文局另行规定。
第2.1.6条 各类站仪器设备的型号、系列、规格,按测站断面河宽、水深、流速等情况由测站主管单位具体确定。
第二节 配 置 定 额
第2.2.1条 测验河段基本设施
表1
----------------------------------------------------------
项 目 | 配备数量| 备 注
------------------|----------|--------------------------
1.基本水尺、测流|按规范要求| 基本水尺和测流断面视情况
(流速仪、浮标)、| |可以结合有比降观测的站设
比降断面,断面桩,| |置。
断面标杆 | |
2.基线桩、六分仪| ″ |定位标杆视需要设立
定位标杆辐射标杆、| |安全标志通航河段设立
安全标志 | |
3.水准点(基本、| |
校核水准点) | ″ |
----------------------------------------------------------
第2.2.2条 测流取沙设备(一)——缆道(包括吊箱)
表2 大江大河干流站、支流重要控制站的配备定额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缆道(主索、副索、工作| 1座 |规模大小经设计计算确
索支架、锚定防雷装置,| |定,副索拉偏缆道的站
操作室等) | |设置
2.电动绞车(包括起重、 | 1台 |悬吊铅鱼≥
循回) | |150 ̄200kg的站上配置
可控硅调速装置 | 1套 |
3.动力 | |
*外接输电线,变压器 | 1台 |外电有保证时
*发电机组 | 1套 |无外电或外电无保证
4.吊箱 | 1套 |使用吊箱的站配置
5.浮标投掷器 | 1套 |
6.铅鱼 | 2个 |
7.流速仪 |3—5部|
8.*超声测深仪 | 2个 |
9.经纬仪(T1 ) | 1架 |
10.水准仪(N2 ) | 1架 |
(N1 ) | 1架 |下属水位站较多时配置
11.水准尺(双面) | 2支 |
------------------------------------------------------------------
续表
------------------------------------------------------------------
项 目 |配备数量 | 备 注
----------------------------------|----------|------------------
12.积时式采样器 |1--2部 |有取沙任务的站配置
13.盛水器 |依实际情况|
14.天平1/1000或1/100| 1台 |
15.烘箱 | 1只 |
16.探照灯 |1--2台 |河宽大的配2台
17.扩音器 | 1部 |通航河段配备
18.其它(停止表、望远 | |
镜、音响器、计数器等) | |
------------------------------------------------------------------
注:*指按需要配置或选用一种。
表3 区域代表站,小河站的配备定额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缆道(主索、副索、工 | 1座 |河宽较大的参考大河站配
作索、支架、锚定、防 | |置
雷装置、操作室等) | |
2.电动绞车(包括起重、 | 1台 |在河宽较大的站上配置
循回) | |
3.吊箱 | 1座 |吊箱的站配置
4.手摇缆道(可结合电 | 1座 |在河宽150米以下小河
动) | |应用
5.浮标投掷器 | 1套 |缆道不能测全部流量变辐
| |时配置
6.铅鱼 | 2个 |
7.流速仪 |2--4部|
8.泥沙采样器 |1--2部|测沙站配置
------------------------------------------------------------
水准仪、经纬仪、水样处理和称重天平等仪器视需要配置。
第2.2.4条 测流取沙设备(二)——船(包括过河索吊船)
表4 大江大河干流站、支流重要控制站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测船(或吊船) |1--2只|配备2只条件:
| |①河宽>1000米;
| |②另设有枯水断面;
| |③其他特殊情况需要。
2.绞车(三绞:测流、取 | 1台 |以下设备按一个船组
沙、绞锚) | |配备,二个船组加倍。
3.铅鱼(不同规格) |2--3个|
4.流速仪 |3--5部|
5.回声测深仪 | 1部 |断面最大水深
| |>7 ̄10米的视需要
| |配置
6.经纬仪(T1 ) | 1架 |
7.水准仪(N2 ) | 1架 |
水准仪(N1 ) | 1架 |下属水位站较多才配置
----------------------------------------------------------
续表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8.水准尺(双面) | 2支 |
9.六分仪 |1--2架|
10.对讲机 | 1对 |有比降观测,增加一对
11.采样器 | |
悬沙采样器*横式 | 2个 |*选用一种
*积时式 |1--2个|
*瓶式 | |
沙质推移质采样器 | 1个 |有推移质测验的站配置
河床质采样器*锥式 | 1个 |有河床质测验的站配置
*挖斗式 | 1个 |*任选一种
12.盛水器 |依需要 |
13.天平1/1000或1/100| 1台 |以测站配置
14.烘箱1个 | 1个 |以测站配置
------------------------------------------------------------------
表5 区域代表站、小河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测船(或吊船) | 1只 |
2.绞车 | 1台 |
3.测船定位索 | 1部 |
4.铅鱼 | 2个 |
5.流速仪 |2--4部|
6.采样器 | 2个 |
7.水准仪 | 1部 |
----------------------------------------------------------
泥沙水样处理所需仪器设备根据需要配置
第2.2.5条 水位观测设备
表6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水尺(按规范设立) | 若干组|从最低水位至历史最高
| |洪水位
2.自记水位计(包括长期 | 1台 |长期自记计依需要配置
自记) | |在控制站、重要报汛站
*浮子式(包括测井仪器 | |潮水位站、水位变化频
室) | |繁的站逐步实施
*压力式(包括仪器室) | |*选用一种
----------------------------------------------------------
第2.2.6条 降水、蒸发设备
表7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雨量筒(包括场地设施| 1个 |
按规范规定) | |
2.自记雨量计(含长期自| 1台 |需要长期自记的站配置
记) | |
*虹吸式 | 1台 |先在水文测站有雨量观测
| |项目的站,雨量站中按段次
| |观测的站若干年内实施
*翻斗式 | 1台 | *按要求选用一种
3.蒸发器 | |如有气象辅属项目观测均
| |按蒸发规范要求配备
E601型 | 1台 |
20公分蒸发皿 | 1台 |
----------------------------------------------------------------
第2.2.7条 泥沙颗粒分析设备
表8
--------------------------------------------------------------
项 目 |配备数量| 备 注
----------------------------|--------|----------------------
1.天平1/万 | 1台 |
2.烘箱 | 1只 |
*3.粒径计 | 1套 |*系指根据需要选用配置
*4.移液管 | ″ |有河床质任务的站配置
*5.光电颗分仪 | ″ |
6.震沙机 | 1台 |
7.标准筛 | 1套 |
8.其他(自制蒸馏水设备| |
容器等) | |
--------------------------------------------------------------
第三节 维 修 养 护
第2.3.1条 测船(吊船)的维修养护
1.机动船,按照交通部门船只维修保养规定办理。
2.非机动船
(1)木船一年一小修,上油捻缝,2--3年一大修(上岸大修)。
(2)铁壳船2--3年一小修,4--5年一大修,上岸除锈涂漆。
3.平时制定制度做好经常性的养护。
第2.3.2条 缆道,驱动设备(包括测船三绞)的维修养护按照部标SD121—84水文缆道测验规范的要求执行,测船三绞可参照该规范第7.3.2条绞车养护维修的要求执行。
第2.3.3条 自记水位计自计台与进水管的养护按照水文测验手册第一册1--23自记水位计的养护要求执行。
第2.3.4条 测验河段基本设施的检查养护
1.外观检查,每年汛前一次;
2.每2 ̄3年对各类标杆除锈刷新;
3.每隔5年作精度检验。

第三章 水文测验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和报废准则
第一节 概 述
第3.1.1条 为使水文测站能够正确施测一定标准的洪水等水文要素,满足测验精度的要求,保证测站职工野外作业的安全;为保持各项仪器设备处于完好或先进的的技术状态,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及时地更新换代,规定各项水文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和报废准则是解决测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章为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和报废条件提出原则规定。
第3.1.2条 我国地域辽阔,河流条件复杂,自然地理和水文现象差异极大,各项测验仪器设备的磨损消耗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执行本规定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补充规定。
第二节 报 废 条 件
第3.2.1条 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均以开始使用之日起,连续计算,凡达到表9所规定的使用年限的即自行报废。如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而需要延长使用的,需进行重新检定,确认仪器设备运转正常,能够保证安全操作后,经测站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延长使用,并同时规定具体延长使用时间。
第3.2.2条 有些仪器设备实际使用时间虽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但因严重损伤、变形、锈蚀已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和规定的精度要求或维修费用过高,超出表9规定的限额的,亦应报废。
第3.2.3条 由于河道或水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测验位置必须调整或改变,致使原有固定设施已无法继续使用时,可做报废处理。
表9 水文测验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和报废条件
------------------------------------------------------------
序号| 名 称 | 使用| 其它报废条件
| | 年限|
----|----------------------|------|----------------------
1 | 仪器类 | |主要部件损伤不能保证测
|(1)流速仪、六分仪 | 10|量质量或一次维修费超过
| | |原值1/2时
|(2)经纬仪 | 20| ″
|(3)水准仪 | 15| ″
|(4)天平 | 15|  ″
|(5)烘箱 | 15| ″
|(6)压力式自记水位计| |
|(包括附属设施) | 10| ″
|(7)浮子式自记水位 | |
|计、长期自记水位计 | |
|(包括附属设施) | 10| ″
|(8)自记雨量计(包括| |
|长期) | 10| ″
|(9)雨量筒 | 15| ″
|(10)蒸发器(皿) | 10| ″
|(11)横式采样器 |5--8|由地方及流域机构自定
|(12)积时式采样器 | 5 | 同上
|(13)推移质采样器 | 10| ″
|(14)河床质采样器 | 15| ″
------------------------------------------------------------
续表
----------------------------------------------------------------
序表| 名 称 | 使用 | 其它报废条件
| | 年限 |
----|----------------------|----------|----------------------
|(15)铅鱼 | 参考 | 暂不定
| |10--15|
2|测船类 | |
|(1)非机动木船 | 10 | 腐朽严重,一次维修费
| | |超过原值1/3时
|(2)非机动钢板船 |20--25| 严重损伤、锈蚀,一次
| | |维修费超原值1/3时
|(3)非机动玻璃钢船 |15--20| ″
|(4)钢质机动船 | 20 | 船体明显变形或严重磨
| | |损,锈蚀,机器老化等,
| | |经上级主管部门或船监部
| | |门检验,不能继续使用时
|(5)玻璃钢机动船 |参考15 | ″
3|过河缆(索)类 | |
|(1)缆道、吊船、吊箱| | 缆索损坏锈蚀程度已达
|的过河缆(包括主、副 | 20 |到《水文缆道规范》报废
|缆) | |标准时
|(2)浮标投掷器 |5--8 |
|(3)吊箱、吊船缆道的|3--5 |
|工作索 | |
4|绞车类 | |
----------------------------------------------------------------
续表
------------------------------------------------------------------
序号| 名 称 | 使用 | 其它报废条件
| | 年限 |
----|----------------------|----------|------------------------
|(1)机动绞车(包括船| 15 | 主部件严重损坏不能
|用绞车和缆道、吊箱的驱| |继续使用或一次维修费
|动绞车) | |超过原值1/3时
|(2)手动绞车(包括船|10--15| ″
|用绞车和缆道、吊箱的驱| |
|动绞车) | |
5|机电设备类 | |
|(1)发电机组 |参考20 | 暂不定
|(2)变压器 |参考25 | 暂不定
|(3)配电设备(包括动|10--15| 暂不定
|力线路) | |
|(4)探照灯 |参考10 | 暂不定
6|电子、电器设备类 | |
|(1)可控硅调速器 |5—8 | 一次维修费超原值1/2
| | |时
|(2)回声测深仪、颗分|5—8 | 功能不可靠、一次维
|仪、同位素测沙仪(电子| |修费超原值1/2时
|设备部分),对讲机、计| |
|时计数器,积时式采样器| |
|的开关控制装置,各种信| |
|号装置等 | |
7|设施类 | |
------------------------------------------------------------------
续表
------------------------------------------------------------------
序号| 名 称 | 使用年限| 其它报废条件
----|----------------------|----------|------------------------
|(1)钢质过河缆支架 |参考35 | 支架明显变形或严重
| | |损伤,锈蚀,不能保证
| | |安全生产时
|(2)水泥杆过河支架 |参考35 | ″
|(3)锚定和其它型式 | | 由各单位自定
|(材料)的支架 | |
|(4)断面标志杆(桩)| |
|木质 | 5--8 | 严重腐蚀、断裂时
|钢质、水泥杆 | 参考 | 由各单位自定
| |30--35|
|(5)观测场设施 | |
|木质 | 7 | 由各单位自定
|钢质 | 15 | 由各单位自定
|(6)操作房、观测房 | |
|永久性砖木结构 |25--30|一次维修费超原值1/3时
|简易砖木结构 | 15 |
|临时性土木结构 | 5--7 |
------------------------------------------------------------------
编 写 说 明
为了加强水文测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遵照部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我们邀请长办、黄委水文局,湖南省水文总站和重庆水文仪器厂的同志在一定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并草拟了《水文测站测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暂行规定》(初稿)。这个稿子总的目的是,使水文系统调查、鉴别现有水文测站技术装备的测洪水平等现状有所遵循,为水文测站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维修养护制定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为促使水文测站仪器设备配置规范化,保持其完好率和保证一定标准的测验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由于时间仓促,准备工作不足,所拟的稿子很不成熟。因此,要求各地暂行执行本规定过程中,除根据需要制定更具体的补充规定外,对本规定提出修改意见以便今后充实修订。为便于大家了解本暂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对某些主要问题的考虑和处理意见,现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条 我国水文测站情况比较复杂,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其所起的作用或重要性有所不同,等等。河流情况更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或某些山区、枯季可能断流而汛期河宽则可能达数百米之宽,流量可达上千秒立米,有的河流含沙量较大,断面冲淤变化不定。这种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水力条件给测站标准化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我国经济条件较差,水文站大多是五十年代因陋就简建立起来的,以后虽经多次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各方面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因经费不足等原因,有些应予以更新的设备未能更新,有些设备甚至缺乏必要的维修经费,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仪器陈旧,设备老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逐步加以整顿更新,水文测站将难以为继。安全作业更无保障,实难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水文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也难以为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汛工作当好耳目和参谋。因此制定水文测站仪器设备配置准则,定出仪器报废的原则,并依此检查测站配备情况,以便根据经济情况逐步实施,这将有助于水文测验条件的改善和保证资料质量。
第二条 从我国水文测验的实际出发,有的测站只有一项水文要素的观测,有的有十几项观测,本规定包括了主要的测验项目,但暂时未列入地下水和水化、水质的项目。同时,每一项水文要素的观测都不可能用一种标准方法进行。甚至在同一个站为了观测全部变幅的流量,可能要用到涉水测流、缆道或船测、浮标河流等几种方法,因此规定某种方法、某种仪器、某种设备为测站的同一标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只能将我国现有的测验方法所必须具备的仪器设备列出,根据河流条件或根据已有设施对照考虑,使之配套齐全。另外,本规定只考虑了目前常规通用的技术装备,对于目前和今后新技术、新仪器设备推广应用方面的规定,将根据实际进展情况,逐步补充进来。
第三条 关于测洪能力的考虑。我们认为大河主要干支流站或重要报汛站与一般站应有区别,应提高这类站的配置标准和测洪能力,要求这类站对稀遇洪水的测验条件应有所考虑,要有应急措施,但对此也只能提个原则要求。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最高洪水,可以理解为历史调查洪水和建站后出现最高洪水二种,不作具体规定。各主管部门应根据测站实际逐步确定。
第四条 作为国家基本站网的测站,其所用仪器理应是标准化的,以保证必要的精确性和精度的统一性。所以,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正式产品,或符合规范要求的设施,这也是标准化的措施之一。这一规定将有助于水文测站工作的标准化。
关于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度,有的测站过去已经做了,现将其明确规定,制度化。这对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将会起重要作用。
第五条 关于水文仪器设备的报废准则,是本规定首次提出的一项较重要的内容。仪器是一种精密测量的定时定量工具,经长期使用必然要磨损和老化,影响它的正常运转,所以许多工业产品都规定使用年限或设计使用寿命,超过使用年限则要报废或降格使用。我们测站使用的仪器,也应按这一原则更新。同时设备的更新亦是必不可少的,象测船、缆道、测量标志等在野外长期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锈蚀、腐蚀,这是关系到正常、安全生产的问题,也是保持测验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六条 在制定某些设施使用年限时,我们也参考了《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但不一定都适合水文测站的情况。除使用年限外又提出一项“其他报废条件”作为报废的依据,这是因为水文测验是在各种野外条件下,特别是在困难条件下进行的,磨损比较严重,使用年限亦将相应缩短。本规定只能算是个大致的框框,毕竟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各地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一原则灵活掌握或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附2:水文站仪器设备检查统计表
表1 测站标准情况表
----------------------------------------------------
|\状 | | | | | |
|站\况|数 量|合 格|不合格|优 良|备 注|
| 别\| | | | | |
|------|------|------|------|------|--------|
|重要站| | | | | |
|------|------|------|------|------|--------|
|一般站| | | | | |
|------|------|------|------|------|--------|
|小河站| | | | | |
|------|------|------|------|------|--------|
|山区站| | | | | |
|------|------|------|------|------|--------|
|平原站| | | | | |
----------------------------------------------------
注:站别前三栏是按性质划分,后三栏是按地区划分
表2 测站设备情况表
--------------------------------------------------
|\状 | | | | 报 废 |
|项\况|总 数|完 好|需大修| |
| 目\| | | | 数量% |
|------|------|------|------|--------------|
|测船 | | | | |
|------|------|------|------|--------------|
|缆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能源部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1991年1月16日,能源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治理整顿方针,加强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管理,保障企业依法承包和经营工程建设任务,维护建设市场的经济秩序,根据建设部令第二号《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结合能源工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煤炭、电力、石油、核工业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能源部归口管理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东煤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的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所属施工企业具体资质管理工作,其业务上受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部直属水电施工企业的资质由部水电开发司负责具体业务管理。

第二章 资 质 管 理
第四条 下列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按照本办法进行资质审查:
一、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
三、需要办理资质审查的其他施工企业。
第五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根据各行业的特点,按照建设部发布的《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分为一、二、三、四级。
第六条 申请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企业资质等级申报表(申报一级企业一式六份,二、三、四级企业一式五份);
二、企业法人代表和经济、财务、技术负责人的职称证件;
三、企业统计年报资料;
四、其他有关文件、证件(如资金证明、企业成立批准文件等)。
第七条 能源工业系统各级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各总公司(中电联)审查,分别报建设部、能源部审批。经资质审查合格的企业,由资质审批部门发给《资质等级证书》。
第八条 《资质等级证书》由建设部统一制定,分为正本和副本,两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九条 新开办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为暂定等级,两年内承包工程的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由企业申报,经原资质审批部门核定后,转为正式等级。
第十条 能源工业系统二、三、四级施工企业资质审定四年后,具备升级条件的,方可提出晋升企业资质等级的申请。但在工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工程质量、安全达到同行业同级先进水平,其申请晋升资质等级的年限可不受限制。
第十一条 企业发生分立、合并,应当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30日内,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和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申请企业资质等级。
第十二条 企业变更法人代表和经济、财务、技术负责人,应在变更30日内,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和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实行企业资质年度检查制度。持有《资质等级证书》的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于每年5月份向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提交企业资质条件的年度资料和《营业管理手册》,由能源部组织检查,经检查的企业达不到原资质标准的,按实际达到的标准重新定级。
第十四条 企业遗失《资质等级证书》必须在省级以上报纸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三章 工 程 承 包 管 理
第十五条 能源工业系统等级施工企业必须按照《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承包活动,不得越级承包工程。等级企业的年承包工作量(不含分包工作量),要与企业的施工能力,管理水平相适应。
第十六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必须依照有关合同法规的规定订立合同,并严格履行。任何企业不得采用行贿、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工程任务,一经发现,取消该工程承包资格。
第十七条 能源工业系统一、二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一次性分包,但主体工程不得分包;三、四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不得分包。
第十八条 禁止能源工业系统内施工企业倒手转包工程。倒手转包系指工程承包者将工程转包其他单位,只收取管理费,而不对工程施工进行直接管理,或者名义上对工程负责,实际上不承担技术、经济责任的行为。
第十九条 能源工业系统一、二级施工企业可以跨省独立承包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三、四级施工企业跨省施工时,只能向承包企业分包工程或者提供劳务。
第二十条 跨省承包、分包或者提供劳务的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应持有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施工证明。
第二十一条 能源工业系统外施工企业承建能源系统基建工程的,必须符合本办法规定。对此,能源系统各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有行使检查权,对检查出的问题商请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解决或处罚。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承包该项工程资质条件的施工企业。
第二十三条 设立《营业管理手册》,记录施工企业的承包业绩、经营活动、违纪行为等,作为今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升级、降级的考核依据。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申请资质等级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不按规定办理资质等级注销手续或者年检的;发生重大安全或者质量事故,情节特别严重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外,经各总公司(中电联)审核、能源部审定后,视具体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顿或者降低资质等级。
降低资质等级的企业,一年后企业管理工作有明显改善、工程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可以申请恢复原资质等级。
第二十五条 擅自超越《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包工程、无企业《资质等级证书》从事工程承包活动、不按规定擅自跨省承包工程以及在承揽工程任务或者参加工程投标中有行贿等行为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外,由各总公司(中电联)会同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清退所承包的工程并处以罚款和承担清退工程所发生的经济损失。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转让、出卖《资质等级证书》和倒手转包工程,违者由各总公司(中电联)会同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处以罚款。
倒手转包工程的收益全部依法没收;因倒手转包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由转包单位负责处理质量事故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第二十七条 罚款按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能源工业系统施工企业违反本规定,对其法人代表和直接责任者,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能源工业系统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严重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其所在单位应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各总公司(中电联)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罚不服者,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能源部基本建设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肇事罪罪名及司法解释评析

陈龙


【摘 要】交通肇事罪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犯罪,极具社会危害性,但对于其罪名及司法解释的理解存在颇多争议,正确地理解该罪的犯罪构成及司法解释,对于我们认定及打击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基本构成 情节加重构成 结果加重构成 立法原意

自2000年11月15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以来,关于该解释的争议不绝于耳,如何正确地理解刑法133条及其司法解释,对于维护法制统一,维护法制权威具有重大意义。
一、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新刑法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罪状较为详细的表述了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及其客体,仅凭此,还难以准确理解该罪,依据该条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其构成要件分为两个方面: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加重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表现在本条文的前段,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体现的基本犯罪构成如下:
1.客体,本罪的客体表现为交通运输管理秩序及重大的公私财产安全,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些与交通运输行为密切相关,统称为公共安全,此处无争议。
2.主体,为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从立法本意来看,为从事机动车辆交通运输的人员,有学者认为,本罪主体可扩大至非机动车辆,如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畜力车等[1],其理由是这些进入公共道路上的非机动车辆的周围同样是众多的行人和车辆,且相当多的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非机动车辆有关。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罪的立法原意是对违反交通法规的机动车辆驾驶员予以惩戒,而不是凡是危及安全的车辆皆由本罪调整,像 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畜力车等其本身的危险性,一是远远小于机动车辆,二是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仍可以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加以评价。完全没有必要硬拉入交通肇事罪加以处理,此种理解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实不足取。
3.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致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损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行为人必须具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即规范违反性,应是本罪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要是指保证公路、水上交通运输安全而制订的各种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内河避撞条例》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刑法规定了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故有关铁路及航空的法规不会成为本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应予注意。
(2)违规的行为还需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至于具体的标准在本罪的罪状中未予明确,司法解释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予赘述,有关问题下文逐步展开讨论。
(3)行为的违规性与事故的重大性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此点直接关联责任的承担,而责任的承担直接导致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直接相关因素,故在此有必要详加说明。2000年出台的司法解释将因果关系演绎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而此种认定与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又具有重大关系,故应慎之又慎。现实中即有多起交警部门在认定责任时玩忽职守,致使冤枉无辜,轻罪重判、重罪轻判者不胜枚举,故有必要在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严肃法纪,力求交警部门秉公执法,铁面无私。
(4)主观方面,虽然本罪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但主观上为过失是无任何意义的,否则立即会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虽然对于违规本身是故意,但对结果的发生仍然是一种过失,目前已达成基本共识。
以上分析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凡是符合以上四点,毫无疑问,应定为交通肇事罪,但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乃是笔者下文将要论述的加重犯罪构成。
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犯罪构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中段体现为情节加重构成,末段体现为结果加重构成,反映在条文中,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1.情节加重构成,表现在符合基本的犯罪构成的基础上,符合本法规定的严重情节: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反映在司法解释上,即客观方面起点上要求降低,致一人重伤为前提条件;法定刑升格,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主体的要求提高,具体见司法解释第二条。
在此需注意的是逃逸行为之界定,司法解释中明确解释,逃逸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但构成逃逸,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至少重伤一人以上,如未达到此项要求,则丧失犯罪化之前提;(2)还需具备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几项内容。关于特别恶劣情节,司法解释亦明确规定,但数额之问题,下文还将展开,此处不予赘述。
2.结果加重构成,表现在符合基本犯罪构成的基础上,又发生刑法规定的加重结果,即因逃逸致人死亡,其法定刑为7——15年。在过失犯罪中,实属罕见,因而有学者认为,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是否过高[2],需要将此条文区别于其它条文的是对于伤者死亡结果的主观态度,如果说,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要求是过失的话,则逃逸致人死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至少应为间接故意,即对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因而有许多文章称,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定故意杀人罪[3],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虽然说,逃逸致人死亡,此种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要看刑法有无特别规定,如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但也无哪个人主张定故意杀人罪,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此处分析其特殊性。
如前所述,如按情节加重构成,交通肇事致人重伤以上,才进行结果加重评价,显然无法解决下面这种情况:即交通肇事导致受害人轻伤,如骨折,就不符合基本犯罪构成,但由于天寒地冻,肇事者逃逸致受害人死亡,对于肇事者之行为如何评价,有文章指出,应单列“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罪”解决此类问题[4],笔者亦不同意此种观点,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一种结果加重构成要件,完全可以通过解释刑法条文解决此类问题,即逃逸致人死亡,将其基本构成要件在降低,即致人轻伤以上。此种观点肯定会招致诸多批判,但笔者强调先前行为之门槛,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即致人死亡,且其间不存在阻断因素,是由于肇事行为致死亡结果发生,此种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根本特征,用一个新罪名解决此类问题,实属多余。
二、 司法解释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0年11月15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以来,有诸多学者对此解释中存在的优缺点展开讨论,有论者甚至质疑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权的范围[5],笔者认为,该项司法解释对于认定交通肇事罪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否则仅凭刑法第133条,是很难定罪的,该项司法解释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
1.将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扩大为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非交通运输的人员,此项规定与第五条第二款及第七条的规定相互应。
2.将基本犯罪构成、情节加重构成和结果加重构成的客观方面解释的较为清楚,主要散见于第二、三、四和第五条。
3.将以积极作为方式带离被害人,隐藏或遗弃致使其死亡或残疾定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4.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乘车人作为肇事者的共犯纳入交通肇事罪。
5.以场所为区别其它诸如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
6.给予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就无法赔偿的数额,因地制宜,确立立案标准。
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之扩大对于打击犯罪有无帮助; 2.与非交通运输人员成立共犯是否合理;3.不能赔偿之数额标准是否有违公平原则;4.法定刑升格是否有利于打击犯罪。
(一).主体之扩大对于打击犯罪有无帮助
对于此点,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肯定说认为,将犯罪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提高了该罪的适用性[6],其理由是:在科技、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事故的危害性于日剧增,目前,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居世界第一位,每天死亡300多人[7],应扩大主体加以打击,否定说认为,司法解释关于主体之扩大是否属于越权行为[8],同时扩大的主体大多属于弱势群体,由他们来承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利,很明显是不公平定的,也与法律的民主精神背离。笔者较为同意否定说,但理由与其并不一致,首先,犯罪率的高低与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密切相关,扩大犯罪主体自然提高了犯罪率,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更不能因为交通事故的数量增加,死亡的人数增多,就盲目扩大主体的范围,这是很荒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很多种,而界定为犯罪加以惩戒,应该是最后的方式;再次,每一个肇事者虽然对于违规是故意的,但对于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持过失态度的,而非交通运输人员更难与交通肇事的危害性搭上关系,纵然一个人随意过马路,而致使汽车急转弯而致他人伤害或死亡,也不应定为交通肇事罪,大不了为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非罪处理的。笔者不解,为什么要以另一种犯罪化去解决犯罪的问题呢?这是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故笔者认为,应将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限于交通运输人员。
(二)与非交通运输人员成立共犯是否合理
司法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指出:“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解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论者主张,交通肇事罪主观为过失,行为人与车辆所有人等构成过失共同犯罪,与刑法的基本理论不符[9],持此观点的学者较为普遍,还有论者提出制订新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来解决诸如此类争议[10],这也充分说明在此问题上理解的差异性,仔细分析,该条解释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前提条件,“交通肇事后”,交通肇事是其他主体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之一,如不符合前文论述的基本犯罪的客观方面,自然无需进一步分析;2.结果条件,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如被害人得到救助或者虽未得到救助,但未死亡,就不适用本解释;3.因果关系条件,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是因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引起的,如缺乏原因条件,其他主体是无法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的。
以上几点是对该解释最基本的理解,针对否定共犯的论者所提出的理由,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司法解释没有明确指出“共犯”就是过失共同犯罪,而很多论者,先是对共同犯罪的理论进行长篇大论,后又对过失共同犯罪存在缺乏环境等条件进行剖析,然后指出本条解释存在的不足,这是极不科学的,张明揩教授曾经说过,法律不应该是被嘲弄的对象,而是被解释的对象,更是被信仰的对象。对于法律的解释,望文生义是大忌,仔细评析“共犯”一词,最后还是落脚于行为之上,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为过失,这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就本解释而言,逃逸行为本身系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主观明显为故意,对于受害者之死亡结果所持的态度应为间接故意[11],所以就指使肇事人逃亡的人来说,主观上为故意,客观上为指使行为人逃逸。有人以本文前述主体之扩大有无益处得出结论否定笔者现在所陈述的观点,在此笔者想澄清的是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有机的统一。正如贪污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但仍然可以与其他主体构成共同犯罪。同理对于其他主体处罚作为共犯处理是合乎法律的“共犯”,在此处,立法者的原意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对解释的批评都将其认定为过失共同犯罪,反而在笔者看来,立法者绝无此意,此时肇事者与指使者的主观态度都是故意,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而不是过失更不构成所谓的共同过失犯罪,从立法及司法解释完全可以很清楚地理解该解释的涵义,认为“共犯”的称谓不妥是缺乏根据的,同时立法者设定的前提及因果关系条件完全限定了范围,是可以为司法操作带来便利的。
(三)“不能赔偿之数额”是否违反公平原则
司法解释第二条及第四条、第九条都涉及到数额问题,例如第二条“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以上”作为客观方面表现之一,有论者质疑有违公平[12],认为,以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达到重大事故标准可以认定本罪,这无可非议,但以无能力赔偿的数额作为定罪标准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正如87年8月21日两高作出司法解释规定,3-6万元作为入罪起点,现在数额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高,但以前的司法解释对于无能力赔偿之数额仅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综合比较而言,2000年司法解释存在如下问题。
1.以无能力赔偿之数额作为入罪标准,有违公平原则。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该条司法解释却影射了古代赎刑的影子,其对于公平正义观念及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其后果不堪设想,试想,同样肇事,却因个人经济实力的差距而出入罪,这就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也易于诱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2.以过失造成财产损失作为一项入罪标准,导致罪犯的“再社会化”变得更加困难。在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一章中,设定了故意毁坏财物罪,而过失毁坏财物罪在同样的数额下是不够成犯罪的,而这样考虑,也无非是因为其社会危害性本身并不严重,尚无处罚的必要。对本章中该罪而言,同样是过失毁坏财物,因为肇事本身是过失,对重大财产的损失也持过失之态度,但钱与命毕竟不可相提并论,过失毁坏财物与过失杀人是无法比较的,所以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而言,对此类犯罪设定一个较高的入罪起点也是合理的。但“无能力赔偿之数额”作为定罪标准就难以昭示公平,虽然立法者原意是出于对法益缺损之弥补,以财产的特性为出发点,以该解释促使人们积极的加以弥补,然而真正无法筹钱的人也许宁愿选择入罪服刑,但其悔改之心,可想而知,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敌视,被改造,其“再社会化”亦困难重重了,这不得不引起反思。故笔者主张,应删去“无能力赔偿数额”之条款,方能平息争议,彰显公平。
(四)法定刑升格是否有利于打击犯罪
2000年司法解释相对于87年司法解释而言,增加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有论者认为此种规定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致使罪责刑不相适应[13],其认为其量刑相对于类似的过失犯罪而言,量刑偏重,起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正如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逃逸致人死亡相比于基本犯罪中的犯罪构成而言,其社会危害性明显加重,因为其对受害者的死亡,已经由开始的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了,增加法定刑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此种变化。笔者虽然不主张定故意杀人罪,但其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又使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所以笔者认为,法定刑上的梯度还是有利于打击犯罪的,最起码在禁止模仿上体现其特殊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瑜粉红.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探讨[J].南都学坛[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